民间特色漫瀚调的传人——奇附林
黑召赖沟栽柳树
奇附林 印象
一直说要写奇附林先生,可总是感觉素材还不够。老奇这几年唱遍了大江南北,走过好多大好河山,他上过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震烂过中央电视台5个话筒,还在人民大会堂打过通关,被称为“中国西部十大歌王”、“漫瀚调歌王”,接受过无数次的媒体采访。当你打开百度搜索一下“奇附林”这几个字时,顿时出来一大片的有关他的新闻报道的各种信息。但越是这样,我在写他的时候就越是顾虑重重。虽然我和老奇在20多年前就认识了,但我始终还是认为对老奇了解不够,这就是我避重就轻写《奇附林印象》的根本原因。
生活中的老奇
民间文化传承人
在我看来,现在最能说明老奇身份价值的还是2007年在人民大会堂,他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12年,又被文化部命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代表性传承人”。要知道,这些都是国家级的,代表的是漫瀚调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水准,据我所知,在漫瀚调这个领域,只有老奇一个人是国家级的传承人。老奇说:“旗里按照乡土拔尖人才,每月给我3000元的工资。”我和老奇纠正,这不应该算是工资,叫奖励或者津贴什么可能更准确一些。
这是老奇获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传承人的奖状
老奇的名气很大,大到准格尔的人人都认识他,尽管老奇不一定认识他们。前几天,我在呼和浩特一家饭店吃饭,期间经常看我文章的人对我说:“我看你经常去准格尔旗和奇附林在一起,我和他很熟悉。”我问他怎么个熟悉?他的回答让我好似笑了一阵子。“我看过他好多次的演出。”哦!他是这样的和老奇熟悉啊!于是,我说:“我和特朗普也很熟,他每天都在电视里见我了。”当然,我这是回应的一句玩笑话。但是,他说和老奇“很熟”我就不奇怪了。人嘛,谁还没有一点儿名人意识?这个人其实就是老奇的宽粉和板粉。
老奇虽然现在的身份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早在1998年,自治区人事厅就给他评定为三级演员,属于中级职称。后来他发现这些证书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就不管用,也没有给他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就再也没有向更高的职称目标发起进攻了。说起这些来,老奇就气不打一处来。“唉!我的名气被人家媒体吹捧的比天也大,可工资发的太低了,还比不上乌兰牧骑一个小员工。”
呵呵!老奇还是转不过这个弯儿。我再说一遍,你那不叫工资好不好?再说乌兰牧骑的演员都是有事业编制的国家工作人员,你只是一个老农民。
那一年,老奇获得了一等奖。
声音比帕瓦罗蒂高八度
我在老奇家翻看他的那些荣誉证书和文字资料,他获过的奖项和荣誉真是难以计数,什么原生态金奖,银奖,山花奖等等。他还去过中央音乐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作为教学实例给师生们表演发声和演唱漫瀚调。我问老奇:“你识谱不?”他回答:“哪会了。就看见写的1234567的数字。那五线谱干脆就和一窝子圪鲵儿,密密麻麻的根本不知道是甚意思兰。”
尽管老奇不识谱,更不懂的乐理知识。但是我在和老奇聊天的当中,他还是极力想给我解释清楚原生态歌手和专业歌手之间的发声原理。
他说:“帕瓦罗蒂唱歌先从这儿(用手指着喉咙)发声,到了最高的时候声音才能跑在这儿(用手指着脑门心)。而我们原生态歌手唱歌是先从这儿(用手指着脑门心)发声,到了最高的时候声音就在这儿(用手指着头顶上面)了。”虽然笨嘴秃舌的老奇不会用专业术语来形容原生态歌手与专业歌手之间的发声原理,但我还是立马捕捉到了他的声音比帕瓦罗蒂的声音还要高上几度的事实。老奇的声音比帕瓦罗蒂都高八度,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的时候,他把董卿的5个话筒震得发不出音,成为了当年民歌界的一段奇闻。
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百灵歌手
曾以卖冰棍为生
写老奇其他都好写,在我看来最缺的还是他成名之前的故事。去年9月我去薛家湾走亲戚,专门和新远国旅的张总、叶总去他家里把他请到薛家湾,并且我俩安排在一个房间住,为的就是和他聊天叨啦叨啦他过去的故事。
那天晚上我们吃完饭后,张总特意给我俩的房间买了烟酒和吃的,为的是让我好好挖掘一下老奇。也许是老奇现在名气很大的原因吧?总是不愿谈他过去的事。我极力把话题往他成名前引,他总是避而不谈。非要和我谈漫瀚调艺术。后来我干脆和老奇说:“你不要和我谈漫瀚调了,我就是研究这个的,比你懂的多了。”不想没叨啦几句,我再一回头,发现这个怂老汉早就睡着了。
不过,即使是他不配合我,但是我还是从他的口中套出好多话题来。老奇说:“那几年在农业社的时候,咱吃苦也受不行,就会唱个歌。到了秋天分粮的时候由于工分少,队里不给我分粮。后来还是老板子去了队里硬打闹回了粮食。我当时心想不给分粮食,就只能是出去靠唱歌要饭了。”可见那个时候的老奇日子过得多么艰难。
我在上个世纪的1983年参加准格尔旗首届民歌演唱会的时候没有见过老奇。以后在几年的工作中邀请过好多漫瀚调歌手来我们单位录制节目,那个时候仍然没有老奇的身影,甚至是听也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因此,老奇的出道还是比较晚的。
这个期间,老奇正在刨闹他的穷光景的了,谋生的手段可谓多种多样的。他去过与他家一河之隔的托县街上卖过几分钱的冰棍儿,就这也常常因为卖不了时间长就化了,最后只能是血本无归,短不了老板子的一顿臭骂。这个时候是老奇最犯愁的时候,可是日子总还得刨闹呀!后来为了多卖几根冰棍儿,他就开始吆喝,吆喝也不顶用的时候就给人家唱,这样就慢慢地聚集下了人气,唱一首漫瀚调卖一根冰棍儿。这大概是老奇第一次尝试到了唱歌给他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
打那以后老奇就不卖冰棍儿了,从此以后就开始唱,哪里红火就往哪里去。这个时候老奇常常出现在正月里闹红火上,赶交流上,红白事业上,反正是只要能挣钱的地方他都去唱。
说起这段经历老奇至今还念念不忘。他说:“那一年,清水河信用社正月初四请我和老板子去给人家唱,几乎转遍了清水河所有的地方。一个人每天给20元,我们两个唱了十几天挣了400多元。啊呀呀!那个时候这可是大钱,从来也没见过这么多的钱。我们一年到头在地里受死也挣不下这么多。”也许是这种收入带来的刺激,这就更加坚定了他走乡串户的民间演艺生涯,老奇就这样唱着唱着唱出了名气。后来旗里知道小滩子村上沟门社有个人唱得不错。再后来是盟里也知道了,直到内蒙古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都找上门了。
老奇的村子就是上沟门社
成名后依旧家里干农活
在鄂尔多斯电视台给老奇录制电视专题节目的人是我过去的同事老大哥乔文耀先生,那个时候我已经调到呼和浩特了。他每一次来呼和浩特都向我介绍奇附林的嗓音怎么好怎么好,他曾经是伊盟歌舞团乐队的队长,懂得漫瀚调音乐,他也知道我喜欢和关注漫瀚调这一艺术种类。
我前几天问老奇今年种地不了?老奇说:“不种咋介呀?家里还喂猪羊的了,得给猪羊解决饲料了。”如今的老奇也不知道每天在做什么了?你说他是一个民间艺术家哇,可他每天还在地里刨闹的营生了。你说他是个农民,可他又每天不着家,家里地里的营生大部分又给老板子丢下了。
我问老奇:“你那个时候怎么就不省的自己成立一个漫瀚调艺术团了?”老奇总是嘿嘿一笑不说什么了。其实,在我看来,如果当年老奇稍微还有一点儿经营意识,成立一个漫瀚调艺术团,找一个经纪人给他搂揽,他的日子也一定比现在过得滋润。
看着我眼前这个没事就在家里干农活儿,有事就出去跑场子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代表性传承人”的老奇,我总觉得他太可惜了。也不知道是老奇浪费了自己的资源,还是我们这些人并没有认识到老奇的漫瀚调艺术的传承价值?
王爷府中演唱的老奇
漫瀚调是老奇的表达方式
我写老奇印象,应该不是属于写老奇对漫瀚调艺术文化总体贡献的文章,我觉得我这篇文章写老奇是远远不够的,我只是随便的有感而发。在我看来,老奇始终还是一个小滩子村上门沟社的老农民,只是他凭着自己原生态的天籁之音的嗓子,把准格尔这一特有的漫瀚调艺术文化传播的很远很远了。
毕竟,漫瀚调是准格尔地的特有文化地理符号。这种文化地理符号光靠宣传、靠文人们写只是一种抽象的文字组合,有时候甚至是歪曲了它的本意。在我看来,它还是得靠像奇附林这样一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家去吼才是正事。只有身临其境去体验漫瀚调,才能真正地去理解它的真谛。漫瀚调说到底,它是一种音乐艺术和一种民间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自然规律现象,在我们晋陕蒙的交界之地,由于它的民歌丰富,往往能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民间艺术大师。像河曲的辛礼生,府谷的王向荣和我们准格尔的奇附林。由于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辛礼生成为了二人台山曲的非遗传承人,王向荣是信天游的非遗传承人,奇附林是漫瀚调的非遗传人。
漫瀚调这一歌种民间艺术形式之所以那样地铿锵有力、高亢豪放,我想最主要的还是与准格尔地这里的山山水水、人文历史和蹉跎岁月是相关联的。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即便是“唱的不好也不要怕,山曲儿越唱越胆大。”当然,也常常遇到“有心和亲亲唱几声,哈喇嗓子不称心”的尴尬问题了。
漫瀚调,是奇附林的表达方式。漫瀚调,是准格尔的文化地理标识。漫瀚调,是所有准格尔亲亲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王爷府中演唱的老奇
10岁就能演唱漫瀚调
1953年,奇附林出生在准格尔旗黄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生在蒙古族家庭,骨子里有蒙古族特有的能歌善舞基因。
10岁就能演唱漫瀚调,奇附林说这是村里的老人和父母给了他唱的氛围,“那时没有收音机、电视机,缺少娱乐活动,老人们就唱漫瀚调作为消遣,耳儒目染就会了。”从记事起,奇附林就看到父辈们参加婚宴活动唱漫瀚调。
奇附林清晰地记得,附近的村庄偶尔请来戏班子,人们像过节一样三五成群地去看戏,其他小伙伴高兴地嬉戏时,他却一动不动地坐在小板凳上,沉浸在那粗旷豪放的漫瀚调中。
读初中时,黄河对岸托克托县的二人台戏班子到村里演出,正在放羊的奇附林偷偷地把一群羊圈在一个破院子里,自己给戏班子打下手,这也是他第一次在舞台上唱漫瀚调。
1987年,准格尔旗举办首届民歌大赛,奇附林以一首《天下黄河》获一等奖,从此开始登上舞台演唱漫瀚调。
《北方新报》中的《奇附林印象》
《北方新报》中的《奇附林印象》
去年9月份,我们一行人去老奇家里拜访
奖状太多了,这只是一小部分。
书法家题词
准格尔旗政府给老奇颁发的“乡土拔尖人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