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怀亮:天然之花自芬芳——贺继成音乐作品印象
央视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生死依托》虽然落幕,但电视剧中的主题曲、插曲、片尾曲仿佛还回响在人们的耳边。打开网络搜索,《生死依托》的音乐几乎在所有音乐频道中都有播放。这部电视剧的音乐作曲,就是我市著名作曲家贺继成先生。歌词作者是我市的著名歌词作家李永明先生。两位的作品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与电视剧的故事优势互补,彼此相映成辉。
贺继成的音乐作品荣登央视一套,对个人而言,是对他多年辛勤耕耘的证明和回报,也是对他音乐才华的认可和奖掖。对于鄂尔多斯来说,其意义或许更大,他又一次证明:鄂尔多斯不是没文化,不是没人才。
知道或者认识贺继成的人可能不算多,但会唱或者会哼哼几句《牧村的黄昏》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在鄂尔多斯,或者说在内蒙古,《牧村的黄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因为工作和朋友的关系,我与贺继成先生在好多次聚会的场合相遇,而且就有好多次参加聚会的人并不认识贺继成,当主人向客人介绍说:这位是音乐家贺继成先生时,客人只是礼节性地点点头,握握手:哦,你好你好。但当你给他介绍说:《牧村的黄昏》你听过吧?这位就是曲作者。这时候,客人的反应会大大不同:眼睛会不由自主地放出崇拜的光来,声音也高扬了,声调也拉长了,言词也谦恭了:哦——,久仰!久仰!幸会!幸会!现在如果向不认识他的人介绍贺继成,还可以再加上一句:电视剧《生死依托》你看过吧?作曲也是他。
贺继成是土生土长的音乐家,他的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跳荡着本土的旋律,显现着溪水的清澈,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贺继成音乐作品的旋律是悠扬婉转极具抒情韵味的。每一个乐句都非常有张力,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连贯和过度,如行云流水,如风过原野。他把蒙古长调和汉族短歌的旋律焊接得天衣无缝。
沈从文曾在他的书中用吊脚楼和翠翠的故事讲述着浪漫的湘西;黄永玉曾用厚重的画笔和纯粹的色彩描绘着美丽的湘西。他跟沈从文、黄永玉一样有着无法割舍的故土情怀,所以他用本土音乐语言呢喃、吟唱、呼唤,将心灵和血液里蕴藏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听贺继成的音乐并不只是简单的呢喃和用民族文化元素来做点缀,而是更为纯粹的表达和展示。也许你没到过鄂尔多斯,没到过草地牧村,但乐器和旋律会告诉你,这就是鄂尔多斯,这就是草地、牧村。淳朴、纯净的旋律让心一下子就静了。就如同春风细雨丝丝入扣,直达内心。在这种境界中,地域、民族的美感显得如此光彩动人,你只需要静静品尝,一切都是如此的顺其自然。他的音乐旋律跳脱于都市的忙碌、奔波,在他的音乐里你听不到现代都市里的烦闷与狂躁、虚假与轻浮、欲望和贪婪。假如你还想从真挚的旋律中找到这些都市中的气息,那只能是自寻烦恼,因为这种美已经与流行歌的上口旋律无关,唯有心动之音。
听贺继成的音乐无疑是一种享受,在他那舒展悠扬的旋律里,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宽广的草地,草地上的羊群和那牧羊的姑娘。会出现坐落在山洼里的村庄,还有那袅袅上升的炊烟。你会伴随着音乐回到梦幻般的童年。
时间是检验一首歌曲的最好标准,喜欢唱歌的百姓是一首歌曲最权威的裁判或评委。历史上无数首经典歌曲,无一不是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断被传唱,从而流传久远。而像《牧村的黄昏》以及他一系列的作品,能够在一个地区甚至更为广大的范围内播放或传唱,并且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至今没让人觉得疲劳和厌烦,首先当然得益于歌曲独特旋律韵味。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旋律并不是有着人为痕迹、做出来的旋律,而是像山野民歌一样,以轻松的姿态与心声一起传递出来的,因此就保持了哼唱旋律独有的清新和自然韵味,并且始终清新和自然。而清新和自然,正是贺继成歌曲创作的最大特点,也是他在旋律敏感上的独特天赋。
喜欢饮酒是艺术家们的共性,贺继成先生当然不会例外。酒到酣处,只要听到音乐或歌声,贺继成会条件反射般地双目微闭,满脸陶醉,把浑身所有的激情全部调动到那张脸上和那双手上。他一哼唱起来就立刻进入了无我无他的状态,只有音符在他的意识里跳跃冲撞,进而深深地感染着你,打动着你。
2012.7.12《鄂尔多斯日报·牧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