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媒体报道
  3. 内容

【西部散文选刊·征文作品展示】陈佳宏|千层底布鞋

【西部散文选刊·征文作品展示】陈佳宏|千层底布鞋

原创 西部散文选刊 西部散文选刊 2018-06-12


第140期(总第268期)


在上世纪那个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年代,很多像我一般的农村孩子很少能见到商品鞋,更不用说有资格成天穿商品鞋了。那时候夏天光脚丫跑的孩子有的是,我们姊妹几个一年四季有鞋穿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敢奢望。我们兄妹三个从小就是穿妈妈做的千层底布鞋长大的,其实除了鞋子,身上的衣服大多也是母亲亲自裁剪并缝制的,尽管妈妈的手艺没有成品货精致,但每次能穿上新衣新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妈妈做的布鞋虽没商品鞋好看,却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其中最实惠也是最大的优点就是结实耐穿而且不生脚气,每当我们羡慕的眼光盯着商店里的商品鞋的话,妈妈总是用一句“买来的鞋不耐穿”将我们打发了事,当时不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心里还有几分怨气。但可能是小孩子家太过顽皮,整天跑跑跳跳、踢踢打打的,一双布鞋也穿不了太长时间,往往鞋其他地方不破,鞋头上大拇指的地方首先被“突破”。妈妈为了把鞋做的结实些,便在鞋头部位再用粗线纳一遍,这样鞋头就耐磨多了。

冬天里是农村女人们做鞋的大好时光,几个女人撺在比较暖和的邻居家,一边拉着家长里短的琐事,一边纳着鞋底,一副惬意的样子。我妈妈大多是坐在自家炕上,背靠墙壁或被褥,平伸两腿并在腿上盖上褥子或者棉衣,这样一丝不苟的一坐就是半天时光。千层底布鞋的材料是妈妈将我们穿烂的旧衣服拆解成布块,平铺在一块大案板(砧板)上,然后在布块上面抹上一层沙蒿籽浆糊,一层浆糊一层布,好像粘上四五层就成了被唤作“背子”的做鞋底料,抿好的“背子”沾在墙上,过几天晾干了后就可以制作鞋底和鞋面了。

做布鞋属于针线活,有了鞋料,妈妈就照着“鞋样”(一种用纸剪成的鞋模)用剪刀在“背子”上剪下鞋底、鞋面。鞋底一般需要3-4层,把这样的鞋底材料每一层的边上用新的白洋布条镶出一道边,再用麻捻搓成的麻绳经千针万线纳在一起便成了鞋底,这样做出来的鞋比较漂亮,也有舍不得用白洋布镶边的看起来较为粗糙。鞋面一般用两层“背子”就可以了,上面加一层新的条绒布,再用细一些的线纳好,就成了半成品。最后一道工序是“上鞋”,就是用粗麻绳将鞋底和鞋面缝在一起,忆起那时候妈妈总是先用锥子扎一个洞,再用针穿上粗一点的自己搓好的麻绳来回抽引,母亲有时辛苦上大半个晚上就可以将一双鞋上好了,每当这时候,稚气未脱的我们也就明白快能穿新鞋了,心里暗暗高兴并期盼妈妈能再快一点做好鞋子,也好让早已张口或脱帮的旧鞋退役。这时候睡在被窝里看妈妈做鞋,看着看着就进入了梦乡,心里只盘算着第二天能着小朋友面前穿新鞋炫耀一下,根本没顾及到妈妈熬夜熬出的黑眼圈。

布鞋还分圆口和紧松鞋两种,一般来说鞋口加上两道紧松既漂亮又舒服,但即使是同一种样式,因制做人手法不同还是各具特点的。妈妈给我们做的都是镶着边的紧松千层底鞋,这种鞋颇费工费料,往往凝聚着妈妈一周多的艰辛劳作,印象中妈妈做的鞋总是比别人做的要好看一些,所以我们兄妹几个的鞋子总能引来同伴艳羡的目光。

常记得妈妈白天地里劳作,晚上点着煤油灯搓麻绳和一针一线纳鞋底的情形,尤其是冬季农闲的时候,妈妈未雨绸缪,要将三个孩子一年中所穿的鞋的鞋料都准备好。那时候,看着妈妈的双手在锥子、麻绳有节奏纳鞋底声中不断重复着,针钝了,妈妈不时将针放在头发里捋捋,一副非常专注的神情。不时用针挑一下灯花,逐渐暗淡的灯又豁然敞亮了不少,有时不小心手指被针扎了,妈妈便将受伤的手指移到鼻孔处,对着受伤部位大大吸一次气,我至今也没明白妈妈的做法是否有其科学道理,或者也是从她的长辈那儿学来的。

小时候,妈妈怕我们的脚长的太大而难看,亦或是怕新鞋穿上一阵子太松,故做新鞋子时有意稍稍小一点,刚开始穿的时候脚卡的生疼,但过几天鞋就被脚撑大了,脚也慢慢舒服了,这样的鞋即使穿旧了也不会松松垮垮。穿着妈妈做的布鞋一般是不容易出脚汗的,不像现在的成品鞋那样捂脚,真算得上环保绿色了。尽管千层底布鞋穿着舒适,但因其太费工费力,人们不屑再做、再穿,逐渐为琳琅满目的商品鞋取代。等我上了中学后,逐渐开始买运动白球鞋、平板布鞋,一直到中专、步入社会就再也没有穿过千层底布鞋。如今,皮鞋和运动鞋塞满鞋柜,但我仍时常怀念起妈妈的布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一双双千层底布鞋虽然已经成为记忆,但正是那一针一线用心编织的母爱护佑着我们成长成人。


作者简介:

陈佳宏,鄂尔多斯乌审旗人,公务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爱好阅读、书法、写作。结文字之缘,书美丽人生。